專業介紹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本科)

一、培養目标

本專業為适應地方經濟和航空航天事業發展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航天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能運用建築環境營造與調控、建築能源應用等專業知識解決人工環境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具備建築環境與能源系統的設計、施工組織、運行管理能力和建築設備自動化系統方案的制定能力,能勝任建築設計院所、工程建設公司、建築設備制造企業、物業管理等部門從事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與技術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能夠成為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領域的工程師或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

學生畢業後經過五年左右的實際工作,達到以下目标: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以及創新意識,能夠正确評價從事的工程實踐活動對健康、安全、文化、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履行工程師責任。

2.在實際工程實踐中,具備組織和實施人工環境領域相關項目的問題分析、規劃設計、施工組織、運行管理與環境設備自動化系統方案的制定能力。

3.在人工環境領域的實際工程實踐中具備與工作任務相适應的溝通、交流與管理能力,能在團隊協作中發揮骨幹作用。

4.通過再學習拓展自己的新知識、新能力,适應不同環境賦予的工作任務,能在不同的崗位上作出貢獻,具備适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二、畢業要求

經過系統學習,本專業學生在畢業時應達成以下畢業要求:

1.工程知識:能夠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解決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中供熱、通風、空調系統等複雜問題。

2.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對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複雜問題進行識别和描述、分析和表達以獲得有效結論。

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具備針對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領域中複雜的供熱、通風、空調系統進行設計的能力,并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具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4.研究: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設計和實施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領域施工安裝、調試與實驗、測試的能力,能夠對實驗、測試結果進行分析與解釋,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5.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複雜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複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拟,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工程領域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複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公用設備工程師、建造師應承擔的責任。

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建築環境與能源系統在規劃設計、研發制造、施工安裝、運行管理及系統保障過程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職業規範:具有社會責任感、科學的世界觀、正确的人生觀,求真務實的科學态度,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9.個人和團隊:面對各種複雜條件下的工程問題時,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0.溝通:能夠就複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衆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1.項目管理:面對建築環境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工程項目,能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具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

12.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适應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技術發展的能力。

三、主幹學科

土木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四、核心課程和主要專業實驗

核心課程: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工程流體力學、機械設計、建築環境學、建築冷熱源、空氣調節、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流體輸配管網、建築設備自動化。

主要專業實驗:電工電子實驗、大學物理實驗、工程熱力學實驗、傳熱學實驗、工程流體力學實驗、建築冷熱源實驗、空氣調節實驗、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實驗、流體輸配管網實驗、建築設備自動化實驗。

五、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工程訓練、生産實習、建築冷熱源工程設計、暖通空調工程綜合設計、暖通空調工程綜合實踐、建築設備自動化綜合實踐、專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六、人才培養與就業

畢業生可在建築設計院所、暖通空調工程安裝企業、暖通空調制造企業等單位從事建築通風空調、給排水、空氣淨化、采暖工程的設計、施工、調試、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專業辦學注重産學研結合,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創新人才,畢業生工程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強、社會聲譽高,深受廣大企業青睐。近年來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1%以上。

校企合作

訪企拓崗

專業實習

七、師資與條件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高級工程師2人,博士4人,碩士生導師2人,雙師型教師5人,企業兼職教師6人。已基本形成一支學曆、職稱和雙師型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八、實驗室簡介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實驗室總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300多台件,儀器設備總價值400多萬元。設有熱工基礎、工程流體力學、通風除塵、暖通空調、建築電氣與自動化、建築新能源利用技術、建築環境模拟等七個實驗室和兩個校内實訓基地。

本專業實驗室可開出本科教學任務設計的30餘項實驗項目,涉及的專業理論課有工程流體力學、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建築環境學、工業通風與除塵、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建築冷熱源、空氣調節、暖通空調、建築環境與能源系統測試技術、建築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課程。同時也是本科生開展課外創新活動的基地,每年均接待2至4年級的本專業在校本科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全面滿足了本科生基礎教育和創新實踐的要求。

實驗室具備開展本學科的技術培訓、科技開發、工程設計、工程咨詢等為社會服務的功能。

地源熱泵實驗室

暖通空調實驗室(部分)

換熱器與空調器性能測試實驗室

太陽能與建築一體化實驗室

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系統

太陽能光伏建築一體化實驗室

太陽能熱水系統實驗

                                             建築BIM設計實驗室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  地址:廣西桂林市七星區金雞路2号   

         郵編:541004   聯系電話:0773-2253093